广州“地埋式”生态污水处理厂变身市民后花园
- 来源:南方网
- 2022-05-25 10:10:59
- 收藏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建设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新型环保基础设施,有效补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短板,在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方面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推动广州成为全国地埋式污水处理规模最大、技术集成最先进、样板最美的水环保产业先进城市。
兼顾功能与美感污水处理厂变身市民后花园
“地埋式”生态污水处理厂把设施全部转移到地下平均17米深处,“全封闭式”完成污水全部处理过程,臭气经过处理达标排放,不会外溢。而地面上的人工湿地和绿化景观,不仅能够搜集净化雨水,改善周边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美感的园林景观。
这种“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设计让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升级蜕变”,转变人们过往对净水厂“环境差、气味重”形象的传统认知,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四个零”,包括周边居民的零投诉、零上访、零建设阻挠、零负面舆情,为后续同类污水处理等环保生态项目的高效推进树立了样板。
记者在石井净水厂、沥滘净水厂等公园式净水厂看到,厂内绿化及湿地面积均超过地面面积50%。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区域热岛效应,丰富了厂区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石井净水厂采用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整体绿化率大于50%,地面建成大型园林景观公园。沥滘净水厂位于广州南部与国家级湿地广州海珠湿地相连。该净水厂三期处理工艺上采用先进工艺提升出水水质,大大强化了污水处理效果,环境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集约节约用地有效盘活土地价值
广州建设生态化净水厂采用地埋式设计和集约化布局,将几十个功能各异的工艺组团化、集成化,组拼成预处理区、污泥区、生化区、膜区等6个矩形模块,错高层叠于地下两层空间,不同构筑物共用墙体和设备,中间布置行车通道、检修通道和综合管廊,少量辅助建筑物建设在地面,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节约了地下空间也释放了地面资源,把开阔空间留给城市和人民。
自2010年广州建成华南第一座地埋式净水厂以来,广州市累计建成地埋式(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14座,总处理规模达到204万吨/日,地埋式污水处理规模已达到全国第一,比同类工艺、同等规模常规地面污水处理厂节约用地30%-50%,有效解决环保工业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位于花都区的大陵河三华净水厂合理利用天马河东侧河堤内用地,地下处理设施箱体位于林地下,业务楼位于北侧建设用地内。三华净水厂与河堤结合的选址,解决了污水处理厂选址难的问题,为国内外污水处理厂落实选址提供了案例示范。
高标准完成污水处理 助力广州“长制久清”
在地埋式净水厂里,配套了比较完备的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污水经过处理和净化后,生态补水则能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高标准的出水达到再生水标准,和经过生态植被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循环利用于河涌水域的生态补水以及绿化、清洁用水等。”广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汉钟介绍,目前广州城区的主要河涌每日都可以从沿线净水厂中得到充足的补水,2021年,广州市中心城区各净水厂全年中水回用量约5.9亿吨,再生水回用率39%。
花都区花山净水厂建设总规模达到17万m³/d,污泥处理系统按7万m³/d污水处理量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理,出水指标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的较严者执行。尾水经过提升后排放至地块东侧的铜鼓坑河,同时部分尾水可作为上部景观公园的景观补水。
此外,白云区石井净水厂门外就是石井河,由于人口密度大、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截污不完善等原因,石井河常年黑臭,为周边群众所诟病,也是广州治水工作中必须拔掉的“硬钉子”。随着石井净水厂二期等净水厂的相继投产,现今的石井河早已脱离黑臭河涌行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构建新生态,城市更新发展呈现人水和谐新格局。地下污水处理厂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广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汉钟说。南方网讯(记者\廖晨星 通讯员\赵雪峰)
标签: 地下建厂 地上建园 地埋式污水处理样板城市 地下水工厂 水环保产业